对于开封居住的蓝帽色目人,云逍并未放在心上。杀人,要用刀子。毁灭一个民族,却用不着。拆了他们的会堂。烧了他们的经书。禁止他们传教,禁止学习希伯莱文字。三代之后,他们就会把上帝抛到九霄云外。当然了,一码归一码。这次蓝帽色目人捐的十万两银子,自然是要欣然笑纳。都主动送上门了,总不能亏了人家一片心意……瞅瞅,云真人就这么通情达理。车驾继续前行,来到城门前。城门东侧,跪着一群身穿儒服的生员。就在车驾即将入城的时候,一名白发苍苍的儒生,忽然大声高呼:“叩请太子殿下、国师停驾,学生有话要说!”说完,朝着车驾连连叩首。立即有兵士上前,将那儒生按在地上,生怕他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。云逍示意车驾停住,“让他过来!”那老年儒生浑身被搜了个遍,然后被带到车驾前。“学生张民表,叩见太子殿下、国师!”儒生整理衣冠,一板一眼地朝着车驾上的朱慈烺和云逍行大礼。这人是个举人,虽然年过六旬,却依然自称为‘学生’。南居益向云逍介绍:“此人是中牟县举人张民表,其父张孟男,高拱内侄,曾任南京户部尚书,万历年间名臣。”薛国观开口道:“他就是那个家中藏书数万卷的张民表?”云逍不由得对这老举人多看了几眼。在这个年代,家中藏书数万卷,那可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。后世的那些所谓收藏家,给他提鞋都不配。南居益低声向云逍一番介绍。张民表是万历十九年的举人,可在会试中却是屡试不中,后来长期居住开封。此人性情豪放,性侠好客,常救济穷苦人家。他还是个书痴,不仅酷爱读书,还痴迷收藏古籍。“起来说话。”云逍见张民表一把年纪,心中不忍,让侍卫上前将他搀扶起来。然后问道:“你有什么话要说?”“太子殿下与国师,不顾酷暑,前来河南赈灾。”“国师更是以仙神之法,消除河南螽祸,拯救万民于水火!”“学生心怀感激,今日见到太子与国师车驾,一时心神激荡,想要当面吐露肺腑之言!”“学生代中原黎民百姓,叩谢太子殿下与国师!”张民表满脸感激,又恭恭敬敬地跪地磕头。云逍开口道:“太子与我也是奉皇命而来,要谢的话,就谢陛下吧!”张民表再次向北叩谢。“叩谢天恩!”“吾皇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道路两侧的士绅、百姓,齐声高呼。朱慈烺还不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,不由得小脸通红,神情亢奋。云逍看向张民表,笑道:“你主动站出来,怕不只是为了说感恩的话吧?”“果然瞒不过国师!”张民表讪讪一笑。薛国观笑道:“有什么事,直言不讳便是。”“学生斗胆!”张民表直视云逍,问道:“坊间传闻,国师打算在河南兴修水利,不知是否真有此事?”云逍颔首道:“正是。”张民表又问:“不知是修河道,还是水渠?”河道,指的是黄河。水渠则是引水灌溉工程。河道治理归朝廷直管,专门设有河道总督衙门。而引水灌溉工程,是由地方官府负责。云逍答道:“河道要修缮,水渠也要修。”张民表继续问道:“是修修补补,还是永绝后患?”“不敢说永绝后患,至少让黄河不再危害中原,大旱之年,农田也有水可灌溉,不至于颗粒无收。”水利工程,从古至今都是大难题。尤其是黄河水患,一直到后世才算是彻底解决。以现有的条件,想永绝黄河后患,是不现实的事情。“国师应当知道,河道以及灌溉工程耗资巨大,即使耗尽国帑,也难以功成?”“国师只是为了抚慰河南百姓,还是下了决心?”张民表看着云逍,目光灼灼。云逍平静地看着张民表,忍不住笑了。这老家伙,今天是来将军的呢!要是当众夸下海口,却又做不到,岂不是成了天下人的笑柄?王承恩开口呵斥道:“大胆,怎么跟国师说话的?”张民表不为所动,依然坚定地看着云逍。这老犟驴……云逍摆摆手,淡然而又笃定地说道: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。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”“国师大恩,河南百姓世代铭记!”张民表再次伏地叩首,颤声说道。云逍无奈地摇摇头。这老家伙,一大把年纪,跪来跪去的。又用话把自己的退路堵得死死的。这是要把自己送走的节奏啊!“黄河之水,一年一泛滥,中原沃土,已=成瘠壤!”“再加上这连年大旱,赤地千里无禾稼,饿殍遍野人相食!”“河南苦,百姓苦啊!”张民表说到这里,眼圈泛红,声音哽咽。两侧的百姓,有人开始失声痛哭。南居益等官员,满脸悲戚。云逍看向天空明晃晃的太阳,发出一声叹息。大明时期的河南,是全天下最倒霉的地方,没有之一。河南,自秦汉至唐宋,都是全国人口最稠密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。期间虽然也受到过黄河泛滥的影响,但都能得到很好的恢复。而到了大明,黄河泛滥变得越发频繁。有明以来,黄河共计决口301次,漫溢138次。说黄河‘一年一泛滥’,还真不是夸张。要知道,黄河水患,可不是后世人想象中,就一场洪水那么简单。洪水不光是冲毁房屋、农田,造成百姓死伤。洪水退去之后,被水淹过的土地,近十年后仍然是淤泥之地,完全无法耕种。并且在大水之后,沉淀下来的大量泥沙,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沙化和盐碱化。开封在明初,开封已经多盐碱地。明中后期,开封已经出现风起黄沙飞的景象。中原腹地,快变成沙漠,想想那是个什么恐怖场面?另外黄河水患,还催生出河工频生。治理黄河,需要大量桩埽夫、堤夫、堡夫等等。这些都需要老百姓出人出力。百姓不仅承担着河工的劳役,还要背负治理黄河所需要的费用。劳役原则上或为雇佣,或为按亩摊派,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多为强派。本来就遭了灾,还要承担这么多的劳役。可想而知,百姓的日子凄惨到何等地步。就这,还只是河南百姓灾难的一部分。此时的河南,正在经历着五百年不遇的大旱灾。伴随而来的还有蝗灾。再加上还要供养宗藩,以及土豪劣绅祸害地方。河南百姓承受的苦难,旷古罕有!到了这种地步,河南人岂有不造反的道理?这才有了历史上,李自成振臂一呼,百万人相从的事情。后世的史学家称,大明亡于河南天灾,并不是没有道理。